|
<< [1] [2] >>李牧 | Date:2012-01-10 | From:iamlimu.org 李牧,1974年生于江苏,先后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在工作、生活于上海。李牧从2003年开始以录像和装置作为主要创作手段,并开始参加一些重要的展览。他的创作灵感多来自于日常生活,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体验,观看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牧对生活中细微事物的敏感与观察,他让观众感受到,艺术与他的生活早已合二为一。
李牧的作品大多关乎自己的生活,不同的是,他所展示的生活是一条不断思索之路,跟随他的思想线索就会发现貌似日常和直白的表达,透露的是这一代人的梦想、热爱、善良、踯躅与焦虑。在他的作品里我们能够发现这样一条主线,那就是在李牧眼中艺术的意识作用与日常生活是不可分离的。
2006年至2008年李牧的作品多停留于对事物的“平面式”关注,在作品《倒置的照片》中,艺术家拍摄了一组演员倒挂着的、非正常形态的照片,尽管拍摄手法并不罕见,但艺术家所关注的“两种力量的交汇”已经从这时开始初见端倪。2008年的作品《长城的风》,艺术家将收集到的、生产于上世纪90年代的四十台长城电扇放置在美术馆,对着观众吹风。他在这些作品中都展示出对存在和消逝事物的双重关注,并又“生产”出它们的另一层意义。从录像到装置,李牧的作品保留了一贯“深刻的简洁”这一表述方式,媒介对于李牧更像是一种保留内心日记的手段,穿梭自如是因为艺术家在展示自己作品之前早已充裕了太多对世界的认知与情感。甚至,出现在艺术家眼中的任何一物都可以成为他对自我的提问方式,例如作品《行者》中推着“我”的“力量”是谁?而这“力量”又将带我去向何处?
|
Back to the Basics | Date:2011-09-05 | From:limu.cn Back to the Basics: Li Mu’s Perception of Human Relations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By Biljana Ciric
As of late, Li Mu has become a more active participant in the art scene. In 2007 Li Mu moved from Su Zhou to Shanghai, on his own, and this has proven to be a very
|
回复吴梦:你的艺术20问 | Date:2011-09-05 | From:limu.cn 1.艺术有标准吗?你的标准是什么? 一定要谈标准的话,那一定有。不然我就没有办法来判断任何一件艺术品。但是这个标准又是在不断调整、变化着的,随着我个人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几年前,我看艺术展览,觉得只要能感动我的,那一定是好作品。正是这样,我的创作的方向会往这个地方靠。随着我看的展览和作品多了,回过头来看某些感动过我的作品,发现它并没有多少价值,甚至这样的东西很多,不能为艺术带来什么新的东西。这个时候,我知道,我的标准改变了。
2.哪些人影响你的创作理念? 最初看到比尔.维奥拉的录像,觉得非常震撼,我希望我也能做出这样既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又有很强的人文关怀的作品;接触到博伊斯的思想和作品时,使我意识到,艺术作为表达的工具,我必须关注社会和政治;再后来看到一些年轻一些的艺术家,像斯塔林(把小木屋做成船,顺莱茵河漂流到巴塞尔,又还原成小木屋的那个艺术家)、翠西.艾敏等,我慢慢明白艺术就是自己的生活,我开始关注自身的生活,作品并因此有了新的方向。还有一个人,是黄永砯,他的作品充满东方的智慧和勇气,因为他,我认识到文化和知识对自己的重要,并开始关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 << [1] [2] >> |